【寸步難行】走路腳底刺痛?原來足底筋膜炎也與腎虛有關!

您是否曾在早晨起床或走路時感到腳底刺痛?這種疼痛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所致。許多人選擇使用貼藥布來緩解症狀,然而,這往往只能暫時舒緩疼痛。事實上,足底筋膜炎不僅與腳部的肌肉和韌帶有關,還可能與中醫所說的「腎虛」有著密切的聯繫。
甚麼是足底筋膜炎?
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疾病,當足底筋膜長期承受過度拉扯或壓力而發炎時,便會引發疼痛。這條纖維組織位於腳底,連接腳跟和腳趾,負責支撐足弓、吸收行走時的衝擊,幫助分散足部壓力並維持身體平衡。除了因年齡導致的筋膜退化外,經常進行高強度運動、體重過重、扁平足,以及需要長時間站立或搬運重物的人士,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風險也顯著增加。
主要症狀包括:
- 刺痛感:特別是在早上起床後或長時間不活動後,初次站立時腳跟或腳底會出現刺痛感。
- 逐步緩解:隨著活動量增加,疼痛通常會逐漸減輕,但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後,疼痛可能再次加劇。
- 局部壓痛:在腳跟或足弓部位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尤其是在足底筋膜的附著點處。
疼痛難耐 竟是肝腎虧虛所致?
足底筋膜炎的出現多數與勞累、站立過久、運動過度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有關。然而,中醫認為,這種疼痛可能還與「腎氣不足、肝腎虧虛」有關。
在中醫理論中,腎主骨、生髓,負責人體的精氣與骨骼的生長和維護。當腎精充足時,骨骼得到充足的營養和血液供應,從而保持強壯和穩定。因此,腎精具有促進骨骼生長、發育及修復的作用,所以腎主骨。然而,隨著年齡增長,腎氣逐漸減弱,腎氣不足的人常常會出現足部和下肢的問題,如腳底疼痛、乏力等。當腎氣無法充分滋養筋骨時,足底筋膜容易發生炎症,進而引發長期的疼痛和不適,這也是足底筋膜炎常見的內在原因之一。
此外,肝臟在中醫中「主筋」,負責全身筋脈的健康和靈活性。當肝腎不足時,人體的筋脈會變得僵硬,進而引發疼痛等症狀。因此,肝腎兩虛時會導致足底筋膜的韌性和彈性下降,容易因過度使用或拉傷而受損,最終可能發展為足底筋膜炎。
足底筋膜炎不僅僅是足部的局部問題,還可能反映出肝腎功能的不足。在中醫的角度來看,調理肝腎,促進氣血運行,對於預防和緩解足底筋膜炎十分重要。
穴位按摩 改善足底筋膜炎
針對足底筋膜炎,可透過穴位按摩來促進氣血運行,以緩解疼痛不適。以下是幾個常見的穴位和按摩方法,可以幫助舒緩足底筋膜炎的症狀。
湧泉穴
- 位置:足底前 1/3 處,腳趾彎曲時,腳底凹陷處。
- 功效: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,對於腎氣不足引起的足底疼痛有很好的效果。按摩此穴可補腎氣、通氣血,有助緩解足底筋膜的炎症。
陽陵泉穴
- 位置:小腿外側、膝蓋下方 2 寸的凹陷處。
- 功效:陽陵泉穴亦被稱為「筋會」,是全身筋脈的交會處。此穴對肌肉、筋膜等軟組織的症狀尤其有效,常用於調理下肢痠痛和不適。
崑崙穴
- 位置:足部外踝後方,在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- 功效:屬於足太陽膀胱經,具有清熱安神、舒緩腰腿的作用。此穴位常用於緩解頭痛、腰痛、高血壓、踝關節炎和坐骨神經痛等問題。
- *所有研究及臨床數據應作為參考用途,實際效果因個人體質而異。